一、预防医学概念
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,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,目的是保护、促进和维护健康,预防疾病、失能和早逝。
二、预防医学特点
(1)工作对象 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,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;
(2)研究方法 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,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、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;
(3)采取对策 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,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。
三、预防医学体系的主要分类
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流行病学、医学统计学、环境卫生科学、社会与行为科学(健康教育、促进)、卫生管理学,其中流行病、医学统计学是基础学科。
四、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
(1)环境因素;
(2)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;
(3)生物遗传因素;
(4)卫生服务;
五、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
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,针对疾病发生、发展或恶化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病因预防、“三早”预防和临床预防等三种预防措施,由于三种预防措施是连续的梯次性预防措施,因而称之为三级预防策略。
六、第一级预防
又称病因预防。在第一级预防中,如果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,则称为根本性预防。它是从全球性预防战略和各国政府策略及政策角度考虑,建立和健全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措施。
1. 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
如:①个人的健康教育,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,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;
②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,提高人群免疫水平,预防疾病;
③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,预防遗传性疾病;
④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;
⑤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服用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,即化学预防;
2. 针对公众健康所采取的社会和环境措施
如制定和执行各种与健康有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,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,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的公共健康教育,防止致病因素危害公众的健康,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控能力。如清洁安全饮用水的提供,针对大气、水源、土壤的环境保护措施,食品安全,公众体育场所的修建,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。
七、第二级预防
又称临床前期预防,即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处理的“三早”。对于传染病,除了“三早”,尚需早报告及早隔离,即“五早”。
早期发现疾病可通过普查、筛查、定期健康检查、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;通过宣传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,建立社会性疾病检测系统。
八、第三级预防
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,采取有效的措施,防止病情恶化,预防并发症和伤残,如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。
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,主要促使功能恢复、心理康复,进行家庭护理指导,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,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,如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。
对不同类型的疾病,有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。
但任何疾病,不论其治病因子是否明确,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,如大骨节病、克山病、职业病等。
有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既可能是第一级预防,也是第二级、第三级预防,如高血压的控制。
三级预防措施的落实,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或个体,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