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,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,医院规模也越来越大,医术也越来越高明,按理说,医生可治愈人病,那么病患应该越来越少才对,但实际上病人却越来越多,医院都是人满为患,这是为什么?
2013年人民日报·健康时空版发表了一篇文章《病人为何越治越多》,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,患者趋之若鹜,一号难求。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,花宝金教授却并不开心,他说:“我行医几十年,每天都在拼命看病。结果,病人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越治越多。作为一名医生,一点成就感都没有。” 从医生个人来说,病人越来越多,说明自己医术高、口碑好,患者认可。但是,从整个社会来说,病人越来越多,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,重治疗轻预防,医生“只治不防,越治越忙”。 古人云:上医治未病。意思是说,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,而是擅长防病的人。遗憾的是,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:谁的病人越多,谁的本事越大。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,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,而病人却越来越多,这是医生的悲哀,也是医学的失败,值得认真反思。 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: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,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,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。 结果,事与愿违,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,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屯屯一息。 更糟糕的是,落水者与日俱增,越捞越多。事实上,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,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,让河水不再泛滥。 作为医生,不能坐着等人得病,而应防患于未然,避免更多人“落水”。 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中特别提到,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,要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 可见,疾病预防的重要性! 一个有趣的测试,评一评您的生活方式吧 1.在牛奶和豆浆之间选择哪者? 2.做饭用高温精炼油还是低温烹调? 3.吃到不能再吃,还是七分饱时离开餐桌? 4.请吃饭还是请出汗? 5.晚餐吃的像皇帝还是像乞丐? 6.用精制盐还是天然盐? 7.吃的多三白(白米、白面、白糖)还是少三白 8.你每天走多少步?多久没运动过了? 如果您的以上大多都选择前者,说明你的生活方式需要迫切的调整了,即使你现在身体棒棒的(基因好),也经不起日积月累的折腾。 尤其是现代人深陷困扰的慢性病。 因为,要知道目前慢性病是无法根治的。 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。 截止到2012年,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%,脑血管病、恶性肿瘤、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死亡的前四位,45%的慢性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,全国因慢性病过早死亡的占早死总人数的75%。 世界卫生组织《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》指出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超重及肥胖、缺乏体力活动、蔬菜及水果摄入量不足以及吸烟,是引起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。 而这些危险因素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 以目前的医学发展慢性病仍是无法治愈的,但其危险因素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。特别是早期的预防可极大的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死亡。 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如不健康的饮食、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、吸烟和无节制的饮酒等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,如果消灭了这些风险因素,而心脏病的发病可以减少80%,同时可以预防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,并且减少40%癌症的发生。 由此可见,预防慢性病的最好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。 健康的根源——生活方式。 所以不管是健康人还是已经是患者,都应该从根源入手,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,我不敢保证改变它确实能让你的疾病痊愈,因为这都是要以时间作为支点衡量的,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改变它,你的身体只会更糟。 那如果进行生活方式管理,健康管理呢, 请咨询您身边的健康管理师吧。